欢迎访问河东区政府网站!

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智能问答 简体 | 繁体
索 引 号: hedongquhdlydesszx/2024-0000045 公开目录: 劳动教育
成文日期: 2025-03-12 发布日期: 2025-03-12
发布机构: 临沂第二十四中学
临沂第二十四中学2024年劳动教育开展情况
发布时间:2025-03-12 点击次数:
【文字大小:

一、案例概述

临沂第二十四中学围绕“会劳动”“会生活”“善学习”“尚审美”“能实践”“能创新”六个基本要点,将课程目标、内容体系、考核要点、评价方式、保障措施等要素融入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中,初步构建起具有二十四中特色的“2345常态化”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学校致力于打造校内和校外两大阵地,开设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的三类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课程,坚持“项目+”校内实践载体、“主题+”校外实践载体、“学科+”课堂实践和“活动+”育人实践,强化制度、师资、理论、课程、经费五大保障,实施劳动过程积分制、劳动实践成果呈现与劳动实操自评、互评、师评、家长评相结合的多维度评价,育人成效突出。

二、主要做法

(一)建立两大阵地,开发课程体系

学校深挖劳动教育课程资源,打造校内、校外两大劳动教育阵地,建立了校内劳动实践基地,将环境育人、实践育人、服务育人、协同育人作为劳动教育实践重点,按学段分年级安排劳动内容,形成劳动教育课程序列:高一年级侧重于培养劳动意识,重点建设“校园保洁劳动课程”,每学期计12课时,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养成劳动习惯,让学生“愿劳动”;高二年级侧重于提升劳动技能,重点建设“作物耕耘劳动课程”,每学期计12课时,引导学生体验劳动,弘扬劳动精神,让学生“会劳动”;高三年级侧重于知行合一,重点建设“公益服务劳动课程”,每学期计8课时,引导学生以劳养德,弘扬中华民族勤劳奉献的优良传统,让学生“乐劳动”。

(二)落实三类实践,丰富课程内容

1.日常生活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课程:树观念、养习惯。

一是开展“以校为家”校园保洁劳动课程。每天安排轮值班级,上午第一二节课、下午第一节课负责校园环境卫生打扫,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养成劳动习惯。二是开展“绿意校园”绿化劳动课程。每周五下午第四节课高一全体学生开展校内劳动基地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劳动意识,创建美好校园。三是开展“勤持有为”家务劳动课程。每学期组织节假日、寒暑假开展“我是家务小能手”“今天我当家”等活动,鼓励学生完成洗衣服、做美食、叠被子、收拾房间等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与基本的劳动技能。

2.生产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课程:懂技能、会创新。

一是开展校内劳动实践活动。每周六下午第四节课高二全体学生到校内劳动基地对农作物进行耕作种植、浇水施肥,培养学生劳动担当和责任意识。二是开展“传承·有我”传统工艺制作劳动课程。每期开展两次传统工艺制作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设计、制作、探究、展示等实践方式获得丰富的体验,学习相应的劳动知识与技能,感悟和体认劳动价值。四是开展“智慧·创新”新技术体验与应用实践课程。每期开展两次新技术体验与应用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感受并探究科学技术在生活、生产实践和科学实践领域的应用。

3.服务性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课程:讲奉献、育美行。

一是开展“行知”社区服务劳动课程。每学期组织学生开展“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我的社区,我清洁”等服务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接触生活,培养能力,锻造人格。二是开展“和美”社会公益性劳动课程。学校利用每年三月“雷锋活动月”和十二月“志愿者服务月”,组织学生开展“捡拾垃圾,保护生态日”“种下一棵树,绿了一片山”等形式多样的“和美”社会公益性劳动实践活动,在劳动中感受美、创造美,用行动诠释责任与奉献。

(三)依托四大载体,突显育人功能

学校依托四大载体,重视课程整合,启智寓教于行,形成了具有引领性、多样性、体验性、开放性及适度性的课程融合教学模式。

载体一:以校本活动为核心的“项目+”校内实践载体。学校开设“第二课堂”“校外课堂”“家庭课堂”,提升劳动教育实效。校内设置勤工俭学岗位,给予学生体验岗位工作职责的机会,加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参与度;划分班级劳动责任区,引导学生在分工合作中完成劳动实践。学校积极利用节假日、寒暑假组织开展“我是家务小能手”等家务劳动实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与基本的劳动技能。

载体二:以服务活动为核心的“主题+”校外实践载体。学校利用每年三月“雷锋活动月”、十二月“志愿者服务月”,组织学生开展“捡拾垃圾,保护生态日”“种下一棵树,绿了一片山”等社会公益性劳动教育课程实践活动。每学期开展社区服务劳动实践,组织学生开展“学雷锋树新风”“关爱留守儿童”“敬老院献爱心”等志愿服务劳动教育课程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接触生活,培养能力,锻造人格,在奉献中绽放青春。

载体三:以课堂教学为核心的“学科+”课堂实践载体。学校坚持“学科关联、五育融合”的原则,将“大劳动观”牢牢树立在全体师生心中,以国家课程为依托,在语文、政治、生物、地理、美术等多学科教学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注重价值体认,细化不同学科劳动教育的重点内容和形式。

载体四:以素养提升为核心的“活动+”育人实践载体。学校每学期组织开展不少于一次的“向劳模学习”“工匠精神我传承”等活动,同时每学期组织开展一次劳动技能展示和劳动成果展评,形成了“学—练—展—比”技能评比模式。班级以每嫉妒一次主题演讲、每周一次劳动感想发言等形式,引导学生反思总结,培养了学生肯学、肯干、肯吃苦、肯钻研的劳动素养。学校抓住传承传统民族节日的劳动契机,组织学生进行元宵节做手工灯笼、端午节包粽子等具有节日特色、地域特色的手工劳动制作,让学生在感受中华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增强民族文化认同与自信。

(四)强化五大保障,实施多维评价

1.利用各类资源,为劳动教育提供五大保障。

一是制度保障。学校成立了劳动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负责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方案的审定及全过程全程监控工作。二是理论保障。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发展总体规划,依托学校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开展劳动教育课题研究,夯实劳动教育理论基础。三是课程保障。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将劳动实践体验和学科实用性紧密相连,注重学科内融合、学科间融合、学科外融合,加强学科教育和实践探索的深度融合。四是经费保障。学校领导将劳动教育课程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独特教育形式来开展,能在时间、人力、经费上给予充分保障。

2.学校坚持“四多”“四评”相结合的评价机制。

“四多”即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元化、评价结构多样化、激励机制多级化。“四评”即着力探索劳动过程积分制、劳动实践成果呈现与劳动实操自评、互评、师评、家长评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劳动过程及其劳动成果进行多维度评价。为确保“2345常态化”劳动教育课程做实、落地,学校建立了劳动教育“六类”“三级”评比、激励制度。“六类”是指根据教育内容设置勤锄、勤持、躬耕、传承、爱心、创意六类“劳动小能手”奖项。“三级”奖励是指一个学期内得到一个奖项者,评为“合格”等级;得到二至四个奖项者,评为“良好”等级;得到五至六个奖项者,评为“优秀”等级。连续两学期被评为“优秀”等级者,被认证为“校园劳动之星”,颁发“最美劳动之星”奖章;获得三枚“最美劳动之星”奖章者,评定为“最美劳动模范”。

三、实践成效

经过四年的探索与实践,不断构建和完善的“2345常态化”劳动教育课程坚持立德树人,落实五育并举,以学校为主阵地,构建起家、校、社会共育的教育环境,增强了育人融合性、交互性,取得了“ 三增强、四提高”的良好育人效果。

“三增强”即学生的劳动意识、体质体能、社会责任感增强了。“劳动光荣”“劳动创造美”“劳动创造幸福生活”等观念深入人心;随着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学生的体质体能明显增强,体质健康测试达标率较以前有较大提升;学生在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中培养了热爱劳动、勤劳朴实、服务与互助的美德,社会责任感明显增强。

“四提高”即核心素养达成度、劳动技能、学习能力、审美鉴赏能力提高了。通过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学生“会劳动”“会生活”“能实践”“能创新”等核心素养基本要点达成度明显提高;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劳动积极性,课余用于看电视、玩电脑、打游戏的时间明显减少,学生劳动技能、学习能力、审美鉴赏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下载Word】 【下载PDF】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