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骄阳似火,但临沂市河东区金鸿五金厂经理张如宝却第一次觉得,跑审批也能如此“清爽”。他手中轻飘飘的文件袋里,只装着薄薄几页纸,这与他半年前扛着半尺厚材料、辗转多个部门的狼狈模样判若两人。
“以前要跑三四个部门才能办好的事,现在一个窗口一次就办成了!‘一件事’办理效率就是高,真正做到了‘高效办成’!”刚在临沂市河东区政务大厅办完固定资产投资手续的金鸿五金厂经理张如宝,难掩激动地竖起了大拇指。这声赞叹的背后,是河东区行政审批服务局在优化营商环境赛道上跑出的“加速度”。
今年以来,临沂市河东区以制度创新激活企业发展动能,全面深化固定资产投资“一件事”集成化改革,通过优化流程、整合资源、协同联动,实现“极简申报、极速办理、极优服务”,让投资审批驶入“快车道”。
流程再造,“三审联动”破解审批困局
“过去办手续,光材料就得准备三大摞,来回跑更是家常便饭。”张如宝对曾经的审批经历记忆犹新。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批涉及多部门、多流程,环节烦琐、时限长、材料重复提交等问题,一度成为制约项目落地的“拦路虎”。
为此,河东区创新建立“三审联动”机制,将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备案)、用地预审与选址意见书、节能审查、环评审批等分散在多个部门的事项,整合为固定资产投资“一件事”。通过流程拆解与重组,实现“一套材料、一次提交”,申报表单从多份精简为一张,让企业彻底告别“多头跑、反复跑”的困境。
张如宝填写的联合申请表背后,是一张清晰的整合流程图:项目备案即报即备,当天完成;环评审批分类管理,报告表项目压至5个工作日;节能审查分级办理,普通项目1日办结。改革后,固定资产投资审批平均时限从20天缩至7天,提速超60%,“慢节奏”彻底转变为如今的“加速度”。
数字赋能,“一网通办”激活服务效能
“现在的系统与电子证照库深度对接,可直接调取您的营业执照、法人身份证等9类高频电子证照。”在河东区政务服务中心窗口工作人员的话,让准备掏证件的张如宝倍感新鲜。
政务服务网的固定资产投资“一件事”专区,让材料像汇入智能河流般实时分流至各部门系统。登录查询时,节能审查已通过、环评进入公示、用地预审正在核验……审批节点一目了然,昔日“黑匣子”变成透明橱窗。7天后,“所有手续已办结”的电话让张如宝感慨:二十天的煎熬压缩成一周,太给力了。
数字化手段不仅让审批流程“瘦身”,更让服务效能“提质”,为企业节省了大量时间和人力成本。
全程护航,“全生命周期”服务暖企心
“项目还没开工,审批服务就提前上门了,连我们没想到的细节都帮着考虑到了。”提及河东区的审批服务,经历过河东区高效审批服务的项目负责人都由衷地感慨。殊不知,这样的服务在河东区已成常态。
河东区依托“项目急诊室”组建由审批专家、项目管家等组成的服务团队,推出“全生命周期”服务模式。从立项到投产全程提供精准指导,针对疑难杂症召集并协调多部门召开联审会,将问题化解在萌芽阶段。
河东区政务大厅重点项目服务中心墙上挂着的“项目树状图”记录着服务轨迹:从立项到投产,每个枝杈都标注着可能的风险点。正是这张“树状图”,让企业在审批过程中少走了不少弯路。“不仅办事快,服务更贴心。”张如宝回忆,在办理五金厂扩建项目审批时,因对节能审查标准不熟悉,材料准备多次碰壁。专家团队得知后,主动上门解读政策,帮助调整申报方案,仅用1个工作日就完成了节能审查。这种“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的服务态度,正是河东区优化营商环境的生动写照。
持续发力,改革向深向广拓展
置身于金鸿五金厂崭新的厂房内,自动化生产线已开始试运行。张如宝算过一笔账:审批节省的十几天使项目提前投产,仅利息就省下数万元,更别提早投产带来的市场先机。
从“多头审批”到“一窗通办”,从“材料繁复”到“免证办理”,从“企业跑腿”到“服务上门”,河东区以固定资产投资“一件事”改革为突破口,用实实在在的举措打通服务企业的“最后一公里”。“我们将持续深化改革,不断扩大改革覆盖面,提升数字化平台的智慧化水平,让审批流程更简、办理速度更快、服务体验更优。”河东区行政审批服务局主要负责人何建方表示。